裂紋舌?可因濕熱內蘊所致!
2018-08-04 17:05
閱讀:6312
來源:愛愛醫(yī)
作者:田喜江
責任編輯:點滴管
[導讀] 中醫(yī)診斷方法包括望、聞、問、切四種方法,望舌是通過觀察舌象進行診斷的一種望診方法,屬望五官的內容之一。望舌內容分為望舌質和望舌苔兩個部分。舌質又稱舌體,是舌的肌肉和脈絡等組織,舌苔是舌體上附屬的一層苔狀物。正常舌象為“淡紅舌、薄白苔”。
中醫(yī)診斷方法包括望、聞、問、切四種方法,望舌是通過觀察舌象進行診斷的一種望診方法,屬望五官的內容之一。望舌內容分為望舌質和望舌苔兩個部分。舌質又稱舌體,是舌的肌肉和脈絡等組織,舌苔是舌體上附屬的一層苔狀物。正常舌象為“淡紅舌、薄白苔”。
望舌質分為望舌神、望舌色、望舌形、望舌態(tài)四個方面。
望舌神主要辨舌質的榮枯;舌色分淡紅舌、淡白舌、紅舌、絳舌、紫舌、青舌幾種顏色;舌形包括老嫩、胖瘦,脹癟、裂紋、芒刺、齒痕等異常形狀變化;病理狀態(tài)下的舌態(tài)包括強硬、疲軟、舌縱、短縮、麻痹、顫動、歪斜、吐弄等。
望舌苔分為望苔色、望苔質兩個方面。
苔質包括舌苦的厚薄、潤燥、糙粘、腐膩、剝落、有根無根等舌苔的形質變化;苔色分黃苔、白苔、灰苔、黑苔。
望舌形中的裂紋舌是指舌面上有多少不等、深淺不一、形狀各異的裂紋,以舌體前半部與舌尖兩側最多見,一般認為其成因有熱盛傷陰、血虛不潤、脾虛濕侵三種[1]。但是筆者在臨床中發(fā)現(xiàn)濕熱內蘊也可以形成裂紋舌,其病因病機還有待深入研究。
圖片來源:123RF
案例一:
2011年夏季某日值夜班,晚上九點多以后,一男姓患者手持一個大水杯走入我所在的診室,我以為又是感冒患者來就診,但是患者坐下以后直接問我是否為中醫(yī),我答是,患者低下頭對我說,你看這個頭皮有許多疙瘩,能不能用中醫(yī)治療,我仔細查看,頭皮上不均勻的分布五六個類似扁平疣的小疙瘩,與皮膚同色,大小不一,患者自述不痛不癢,不變大也不變少,但是數(shù)量越來越多,患者體型中等,我按常規(guī)先讓患者張口看了一下舌質和舌苔,發(fā)現(xiàn)其舌體中部有三條縱向排列略呈川字形的裂紋,三條裂紋長短不一,考慮到裂紋多為精血虧虛、陰津耗損、舌體失養(yǎng)、舌面萎縮所致,立即問他平素營養(yǎng)如何?工作性質如何?患者陳述平常飲食營良好,從事辦公室工作,一般不患病,沒有糖尿病,沒有口干、腰酸等癥狀,現(xiàn)在身體也沒有任何疾病,我感覺奇怪,舌象顯示為陰血不足的裂紋舌,但是無任何癥狀和體征可證,又為其把脈,脈象滑數(shù),滑數(shù)脈可為濕熱內蘊、痰熱、熱盛所致[2],又見其杯不離身、不斷飲水,就問他平時是不是經常喝水,他告訴我因為報紙上說多喝水好,所以每天都喝幾杯水。
因為濕熱下注可形成尖銳濕疣,所以根據(jù)患者平時飲水多、脈象滑數(shù)判斷,患者頭部的疣狀疙瘩也為體內濕熱內蘊所致,其舌為裂紋舌可能也與濕熱內蘊有關。
我告訴患者,身體中的器官的代謝能力不是無止境的,有一定的承受能力,多飲水會加重器官的負擔,物極必反,因此水濕不能完全代謝,積滯在體內,濕郁生熱,濕熱沿經絡溢于頭部肌膚形成疣?;颊哒J同,但是只想用中成藥治療,因此為該患者開具兩盒濕毒清膠囊(地黃、當歸、丹參、蟬蛻、苦參、白鮮皮、甘草、黃芩、土茯苓),以苦參、白鮮皮、黃芩、土茯苓清熱除濕,以當歸、丹參活血化瘀、消腫散結。
兩周以后的下午,該患者非常高興的又來到我的診室,問我濕毒清膠囊還有嗎?我問他怎么了,他告訴我效果非常好,頭上的疙瘩少了好幾個,我再查看其舌,裂紋舌消失!用了清熱除濕的中藥以后,裂紋舌就消失,顯然裂紋舌的形成與濕熱內蘊具有因果關系,但是其機理還有待深入研究。效不更方,又為患者開具六盒濕毒清膠囊。
案例二:
上述男姓患者二診后一個星期,又一女性中年患者以頭上有多小疙瘩就診,查看其舌質,竟然也是裂紋舌,脈象也為滑數(shù),該女性患者平素也經常喝水,與上述患者情況幾乎相同,我還以為是該男患者介紹其來診的,就問她是否診識某某某,女性患者予以否認。因為該女性患者除了頭上的疣狀疙瘩,還有婦科炎癥,所以除了為其開具兩盒濕毒清膠囊,還開具一盒甲磺酸培氟沙星片。
二診時,婦科炎癥收效顯著,舌上的裂紋顯著變淺,幾乎沒有,這種變化再次驗證裂紋舌的形成可能與濕熱內蘊有關,頭上的疙瘩顯著縮小,但是沒有消失,患者也非常高興,要求再買幾盒濕毒清膠囊,但是單位藥房只剩下一盒,我告訴她也可以在其他藥房購買,只要是正規(guī)藥品,效果一樣。
參考文獻
1鄧鐵濤.《高等中醫(yī)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中醫(yī)診斷學》.第一版,北京:人民衛(wèi)生出版社,1987年:136。
2鄧鐵濤.《高等中醫(yī)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中醫(yī)診斷學》.第一版,北京:人民衛(wèi)生出版社,1987年:235。
版權聲明:
本站所注明來源為"愛愛醫(yī)"的文章,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,非經授權不得轉載。
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,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
聯(lián)系zlzs@120.net,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