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部分:臨床資料
主訴:患者男性,23歲。因肝功能異常2年入院。
患者2年前無癥狀查體發(fā)現(xiàn)轉氨酶升高(ALT 100 u/L),輾轉于多家醫(yī)院診治,外院肝穿病理示:慢性膽道阻塞性病變,伴纖維化形成,纖維化程度相當于S3,考慮由原發(fā)性硬化性膽管炎所致。特殊染色:銅染色(++)、鐵染色(-),糖原染色:肝細胞內糖原顆粒無明顯增多;淀粉染色(-)、HBsAg(-)、HBcAg(-)。疑診“原發(fā)性硬化性膽管炎”。近1年偶感乏力,無其他不適。
家族史:母親患“肝硬化”,病因不明;1兄肝功異常,病因不明。既往史:無嗜酒史,無長期藥物及毒物接觸史,無炎性腸病史。
入院查體:神志清楚,精神較好,應答切題,理解力、定向力、計算力無異常。面色如常,全身皮膚及鞏膜無黃染,肝臟可疑陽性,未見蜘蛛痣。心肺查體無異常。腹部平坦,未見腹壁靜脈曲張,全腹軟,無壓痛、反跳痛。肝、脾均未觸及。移動性濁音陰性。雙下肢無水腫。神經系統(tǒng)查體無異常。
實驗室檢查:
血常規(guī):WBC 3.36×10^9/L、RBC 4.54×10^12/L、HGB 141g/L、PLT87×10^9/L;尿、大便常規(guī)檢查均正常;血沉正常;PT/PA 11.5 s/99%。自身抗體系列檢測(抗核抗體、抗線粒體抗體、抗線粒體M2亞型IgG抗體、抗平滑肌抗體、抗肝/腎微粒體抗體、抗胃壁細胞抗體)均陰性。免疫球蛋白IgA、IgG、IgM均正常。補體c3正常,補體c4 0.04 g/L。蛋白電泳:白蛋白59.6%、叫γ球蛋白21.8%。HBsAg(-)、抗HCV(-)、抗-HAV IgM(-)、抗-HEVIgM(-)、抗-HEV IgG(-)???EBV IgM(-)、抗-CMV IgM(-)、抗-CMV IgG(-)。
肝功能:TP 70 g/L、ALB 38 g/L、TBJL19.9斗mol/L、DBIL 7.0斗mol/L、ALT 50 U/L、AST 52 U/L、ALPl 13 U/L、GGT 509U/L、TBA 52um01/L,CHE 5 177U/L、LDH149 u/L,
腎功正常。血糖正常,總膽固醇5.23 mmol/L。血清鐵正常。血電解質正常。AFP 4 ng/mL。銅藍蛋白(ceruloplasmin,CPN)200 mg/L。
腹部MR示:肝硬化,肝內多發(fā)再生結節(jié)形成,門脈高壓并側支循環(huán)形成,脾大。
ERCP示:膽道系統(tǒng)通暢,未見明確病變。
十二指腸鏡示:食管靜脈曲張,淺表性胃炎(紅斑糜爛型);膽管及胰管未見明顯異常。
眼科會診:裂隙燈下角膜K-F環(huán)(Kayser-F1eischer ring)陰性。
肝穿病理切片會診:肝內銅顆粒沉積。
第二部分:診斷與治療
診斷:考慮為Wilson病,Ⅲ一Ⅳ期。
進一步行ATP7B基因檢測示:在外顯子12和16各有一處病變。外顯子12:AGA—AAA,Arg9521ys(異常,出現(xiàn)純合突變峰),外顯子16:GTC—GCC,Val 1140 Ala(異常,出現(xiàn)純合突變峰)。
確診為:Wilson病。給予低銅飲食,青霉胺驅銅治療,復方甘草酸苷、還原型谷胱甘肽等保肝治療。隨后對其母親及哥哥進行ATP7B基因檢測。母親外顯子12:AGA—AAA,Arg9521ys(異常,出現(xiàn)雜合突變峰),外顯子16:GTC-GCC,Val 1140 Ala(異常,出現(xiàn)雜合突變峰)。哥哥外顯子12:AGA—AAA,Arg952lys(異常,出現(xiàn)雜合突變峰),外顯子16:GTC—GCC,Val 1140 Ala(異常,出現(xiàn)雜合突變峰)。均明確Wilson病診斷。
討論
肝豆狀核變性(hepatolenticular d89eneration,HLD),又稱Wilson?。╓ilson’s disease,WD),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,是由ATP7B基因突變導致的機體銅代謝障礙,過量的銅沉積于肝臟、腎臟、腦等組織中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征。以兒童、青少年多發(fā),發(fā)病率為1/10萬~l/30萬,男女均有發(fā)病。其致病基因ATP7B基因定位于13q14.3,包括21個外顯子和20個內含子,編碼一種P型銅轉運ATP酶(ATP7B蛋白)。Wilson病為少數(shù)可治療的遺傳性疾病之一,因此,早期診斷及治療直接影響患者預后。
本例患者臨床上主要表現(xiàn)為肝損害及血清CPN輕度降低。作為Wilson病重要診斷指標的角膜K-F環(huán)陰性,甚至初次肝穿病理未能明確診斷。在診斷過程中,主要抓住血清CPN略低、家族性非傳染性肝損害的線索,完善各方面檢查,排除病毒性肝炎、自身免疫性肝病、藥物性肝損傷及酒精性肝病等,考慮遺傳代謝性疾?。篧ilson病可能性大。最終經ATP7B基因分析明確此病例診斷。
在對此病例診斷及分析過程中,對Wilson病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。角膜K-F環(huán)陽性雖然為確診Wilson病的重要體征,但其陰性時不能排除診斷。據報道,以肝臟病變?yōu)橹饕憩F(xiàn)的病例中,僅44%~62%可檢出角膜K-F環(huán);以神經系統(tǒng)病變?yōu)橹饕憩F(xiàn)的病例也有5%未能檢出角膜K-F環(huán)。血清CPN<200mg/L是診斷Wilson病的有力依據,但并非所有患者均有此表現(xiàn)。CPN輕、中度降低的患者需進一步分析。而CPN正常,不能排除Wilson病。
病理方面表現(xiàn):在沒有膽汁淤積的情況下,超微結構檢測肝細胞線粒體內嵴空間增加,伴嵴突頂部囊狀改變,可認為是診斷Wilson病的特異性標志。但由于Wilson病所處疾病階段、銅在肝臟分布不均等因素影響,肝組織化學方法對Wilson病的診斷價值非常有限,故結果陰性不能排除Wilson病的診斷。因此,對于臨床表現(xiàn)不典型的Wilson病患者的診斷,ATP7B基因檢測意義重大。
據報道,國內外已發(fā)現(xiàn)500余種ATP7B基因突變類型[Human Gene Mutatio Database(Cardiff):Http:∥www.hgmd.cf.ac.uk/ac/index.php and Wilson’s Disease Mutation Database:Http:∥www.Wilsondisease.med.ualberta.ca/index.a8p]。并且,其常見突變有明顯的種族差異性。8號外顯子的Arg778l.eu被公認為中國、日本、韓國等亞洲地區(qū)的ATP7B基因突變熱點。歐洲、北美地區(qū)的基因突變熱點主要集中在14外顯子的His1096Gln。
本文所報道的3例患者均為12、16外顯子雙位點復合突變。12、16號外顯子雖非中國人ATP7B基因突變熱點,但仍為中國人比較常見的突變位點,應作為優(yōu)先篩查的位點。有趣的是,12號外顯子Arg952lys、16號外顯子Val 1140 Ala均屬于錯義突變型與臨床表型之間的關系是近年研究的熱點,國內多篇報道顯示,作為中國人突變熱點的Arg778Leu純和突變與肝病表型密切相關,在診斷時具有較高的血清轉氨酶水平,并且無義突變、移碼突變與原發(fā)肝病表現(xiàn)、血清高轉氨酶水平、低CPN水平密切相關。提示突變類型在一定程度上可預測臨床表型。
韓國也有類似結論的報道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由于大部分患者為復合、雜合突變,并由于可能未知修飾基因的存在,或環(huán)境因素的影響,基因型與表型之間的關系仍很復雜,不易界定。
Wilson病的治療:
青霉胺作為銅離子螯合劑對于WD有顯著療效。但其不良反應較多,約30%的患者因嚴重不良反應而停藥。從小劑量逐步加量給藥可以提高患者的耐受性。同樣作為銅離子螯合劑的曲恩汀,化學結構卻與青霉胺明顯不同。因其不良反應小、療效肯定,可用于不能耐受青霉胺治療的患者。
有研究顯示,曲恩汀是WD初始治療的有效藥物,甚至對以失代償肝硬化起病的患者亦可產生療效。鋅劑與上述兩種藥物作用機制不同,主要是干擾腸道銅離子的吸收,一般用于維持治療和無癥狀初治患者的治療。肝移植是治療Wilson病急性肝功衰竭和所有治療無效的終末期肝病患者最有效的治療。
但不推薦作為具有嚴重神經癥狀但不伴肝硬化的Wilson病患者的治療手段。需要注意的是,對于準備行親體肝移植的Wilson病患者,應對供體進行ATP7B基因檢測以篩查本病。作為近年研究熱點的分子生物學治療,包括蛋白分子伴侶藥物(4-丁酸苯酯、姜黃素)、肝細胞移植、基因治療雖仍處于實驗研究階段,但有望成為Wilson病的有效治療手段。